被打鴨子上架的錐麓
那遲遲不想挑戰的錐麓
終於也到了不得不走得這一天
一早在錐麓吊橋前的管理處繳交了入山證明與必備表格後
正式向錐麓下了戰帖
原本要挑戰全程
無奈前幾日豪雨山崩
只得由燕子口入山至大斷壁折回
幸好
那精華處就在三點一公里處
倒不會留下太多遺憾
不知死活的眾人初時還笑容滿面
殊不知那累的還在後頭
大吊橋前合影
走過了橋後就是
一直上
一直上
一直上
的冷酷天堂路
太管處說..
錐麓古道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;原路徑只有30公分,僅容得下併合的雙腳;大正6年(西元1917年、民國6年)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,將小徑拓寬至1.5公尺,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;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,自斷崖頂垂懸而下,以鑿洞埋設炸藥,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。沿途則設置警察駐在所,以加強控制太魯閣地區。..
足見山路之險
從燕子口上錐麓最困難的是
要在短短3K中直上700的標高
所以山路之險陡不在話下]
面對陡峻的山路僅能苦笑以對
有時甚至無路
這時非常需要登山杖的協助
幸好涼風習習
讓人少了一些負擔
初時說說笑笑
倒也不覺甚累
也有些處需手腳並用
攀爬而上
獼猴排遺
此處猴群不少
常聽得吼聲
蝦密
走得喘吁吁才一K
天啊!
巴達崗位於步道一K處日治時期從太魯閣峽口出發走合歡越嶺道,大概第一天都會投宿在塔比多(現在的天祥),而巴達岡,正好位在峽口和塔比多的中點,於是一般旅客多會在此暫歇。當年這裡有多繁華呢?據「東台灣展望」書中介紹,以前這裡有駐在所、交易所(販賣部,有可能是太魯閣族人和平地人交易物品的地方)、療養所(衛生所)、(蕃童)教育所,以及探勝者的客室(旅館)等設施,另計有蕃童二十名、蕃人一百七十名及警察三十名。設施加上人員,可說是個熙來攘往的小聚落了。
此為解說牌
昔時繁華
而今只剩石柱兩根
令人唏噓
美麗的山景
續往前行
來到了錐麓二號吊橋
此時
還沒到折返點一半路程